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凯歌(总经理)
联系电话:0512-67702529 0512-68190218
传真号码:0512-67702529
移动电话:13806134703
公司地址:苏州市白塔东路275~279号
Email:huaxiakeji@126.com
邮编:215001
公司网址:http://www.huaxiatech.com
QQ:292249828
所在位置: 首页> 技术文章>
文章详情

科普对提高国家自主**能力的作用

日期:2025-04-30 17:20
浏览次数:4891
摘要:

科普对提高国家自主**能力的作用

 赵立新

为增强国家自主**能力,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技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科普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是以简洁有效的方式双向传递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实践活动。它有广义科普和狭义科普之分,广义科普是指大科普的概念,包括学校正规科技教育在内;狭义科普泛指与公众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有关的非正规教育活动。

  我国多年来,科普形式一直以灌输式的科技教育为主,这一模式被西方称之为“缺失模型”。该传播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公众在科技知识方面是欠缺的;科学知识是“正确”的代名词;公众需要科学家在科技知识方面进行“传道”和“布施”,等等。由于建国初期我国公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近现代科技几近一无所知,所以这一模型就成为了我国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成为落实“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实践活动。

  其好处首先是知识扩散快、技术推广效率高。比如**适用的新技术能快速流向社会,迅速提高经济效益。其次群体示范效应好,有利于技术进步和革新。所以,这种知识传播方式,即使目前在发达国家遭到批评的声音,但其仍然被作为很有效率的传播方式而被大多数发展**家保留着。
  但长期的“缺失模型”传播知识方式又是非常有害的。一方面它使受传播者滋生弱者心态和盲从心理;另一方面,难以开辟新的技术路径,不利于形成国家自主**能力。

  印度作为发展**家,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有很多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印度在科普的内容选择方面,主张不能对国民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希望本国国民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技术知识,这种能从自身需求出发的“拿来主义”做法,对发展**家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所以,发展**家在对公民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应该把科学更多地看成一种文化,对这种文化的宣传方式,一定要和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产生文化对立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国民的**文化意识,为国家自主**铺平道路。
  
  二、国家自主**能力解析
  
  国家自主**,顾名思义,就是要根据本国科技发展需求,动员国家科技力量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如果不坚持从国家和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一味地去研究世界热点问题,即使再能取得科研的显性成绩,也对国家发展没有用处。因此,科技发展需**国家自主**的灵魂,不从公众需求出发的科技**是没有前途的。

  英国有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是研究活动据以出发的点,这个点既是提出者所知道的东西,又是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而问题就是需要解决的需求,发现问题就是寻找需求的过程。在科学发现的问题上,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如果能不断发现有价值的可研究性问题,科学研究就有所依托。科研人员是发现问题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但公众发现科学问题的力量也不可小觑。从近年世界主要国家所做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发现,对“科学发现感兴趣”的公众人数,各国都普遍超过了50%(我国2003年为57%),这说明公众在科学发现问题上存在着巨大能量。

  另一方面,技术**有许多也是从公众和市场需求开始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茨教授分析了英美两国技术**成功的数据,认为市场需求对技术**的拉动力比科技的推动力更大(见下表)。他认为,因需求推动而获得成功的比例约占3/4(在美国为78%,在英国为73%);因科技自身发展而推动成功的几率约占1/4(在美国为22%,在英国为27%)。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需**技术**成功之母。
  
  因此,无论是科学问题发现还是技术**,了解公众的需求都是极其重要的。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公众、科学家、研发人员就科技发展问题展开对话,增加公众对科技问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相信会对科技**的源头环节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也就是说,科普是自主**的重要手段。

  此外,科普有利于营造**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国家科技**能力的形成。科学素养从本质上来说,是公众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它同科技**能力有直接关系。从个体来说,一个对科学知识有很好掌握,具有基本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公民对**的态度必然是积极的,是国家科技**的重要支持者。从国家来说,公众的科学素养反映为对科技的舆论氛围,表明了公众对科技问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科普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同时,对国家的科技**能力就有了直接的贡献。
  
  三、提高我国自主**能力的政策建议
  
  提高国家自主**能力,一定要充分利用科普这条重要渠道。通过科普简洁有效的传播方式,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好奇心,启迪**的灵感,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要充分利用科普途径,吸引公众对科技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这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科普工作要积极引导公众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形成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科普工作不能单纯着眼于向公众传授知识和方法,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注重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鼓励他们形成自主提出科技问题的能力。今后,要逐渐扭转科普的传播方式,在一些领域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科普供应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科普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的征集活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研究要形成及时公开通报制度,欢迎公众对此提出自己的意见。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公众的传统科技素养。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从小能正确认识本民族的思维习惯、思维特点以及已有的**成就对激励他们今后从事**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科学案例时,更多的是引用西方典型事例,而对我国古代科学家和现代科学家的事例讲的不透、讲的偏少,这很不利于青少年对民族科学发展史有清楚的认识,容易让他们从小就对民族科技创造力有所怀疑。所以,建议国家今后在制定教学规划,修改中小学教材时,适当增加对我国科学家事例的介绍,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意识,为国家自主**积累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

  第三,加强对中华民族思维习惯以及传统技术发展路径的研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思维习惯,比如擅长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但我们对这些思维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没有把这些思维特长和**问题联系起来。同样,我国古代科技也有比较独特的发展范式,它同西方科技范式迥然不同,如何认识这些不同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建议有关科研部门针对民族思维习惯问题,着手进行现代科学的研究,充分认识本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为科技**提供可行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