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漏
曾广泛使用的“香漏”只有很少文献记载
焚香计时始于何时,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焚香用品和制香工艺在秦汉时期已经问世。在理想的情况下,如果制香的原料比较纯净,制作又很均匀,在环境条件相同且无变化的情况下,一支长度一定的香,从点燃到烧尽所需的时间应该是大体相同的,而且在单位时间内烧去的长度也应大体相等。由于漏壶计时在**古代十分普遍流行,人们在点燃香枝时,根据香枝杯燃烧的情况进行计时,也就被称为“香漏”。“制香的成本很低,所以在民间的使用也就十分普遍流行了,一般来说,普通的线香就可以用于计时。”陈凯歌告诉记者,在解放前的上海,为了上工不迟到,有些没条件购买钟表的穷人,家中常有彻夜不眠的老人通过点燃线香来大致计时,到时候唤醒家人上班。那时候,人们也常常会用“一炷香的时间”来描摹一段不长的时间。
作为国内知名的古代计时器具研究者,陈凯歌经常会受国内一些文物机构委托,进行古代计时工具的研究复原,这是他**次涉足香漏的复原制作,在此之前,国内从未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坦言,*大的困难是文献记载远不够丰富,所以在很多香漏的复原过程中,他进行了反复的推断,其中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设计。
传说中的 “柜香漏”和“屏风香漏”
一条长柜,陈凯歌打开上面的雕花木板,两支长且粗壮的线香横卧其中,上面清晰标注着时间的刻度,全部燃烧完毕耗时六个时辰,也就是今天的十二个小时左右——此批复制品中,体积*大的两件,一是柜香漏、二是改进作品屏风香漏,这两件香漏的设计与制作者,是元代有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
在郭守敬的传记中,陈凯歌发现了关于这两件香漏的重要线索,“成宗铁穆耳在位时期,郭守敬为皇帝制作了柜香漏”;“接着郭守敬又做过一种屏风香漏,是为皇帝在祭祀天地或祖先的大典中用以计时。”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未对这两件香漏进行详细描述。陈凯歌想到,点燃平置的计时用香时,会受到风向、风力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计时的精度,所以郭守敬先是将其封闭在柜中,“这就是柜香漏”,而由于计时用香在柜中的燃烧条件不佳,观察也不方便,"所以郭守敬就做了改进,将香漏四边用屏风遮挡,以隔绝风对香漏计时的影响,这就是屏风香漏。"
**人的智慧:香漏还能报时
在故宫博物院,有一个专门的钟表馆,其中陈列的西洋钟表既是计时工具,又可以说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精致珍玩——与西洋匠人对钟表报时功能的充分挖掘相比,**古代的匠人也毫不逊色。
陈凯歌的复原品中,有一类香漏十分特别,不仅能计时,还可以报时,其中一件叶母自动报时香漏,更是体现了一位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据说明末时,南汇的一位叶姓寒门中的寡母,为了怕幼子读书过于劳累,所以动了一番小小的脑筋,在线香上系了铜钱,烧到某时刻,铜钱自动落入盘中,以此提醒。
陈凯歌向记者解释,这个小发明,克服了香漏只能通过观察才能知道时刻的特点,不致因为疏于观察而误事了。
博大精深的**古代计时文化
“在**古代,先后出现过的计时方法,应该说有成千上万。”陈凯歌说,别看古人生活节奏缓慢,但其实他们也很重视时间,只是苦于没有条件,“很多计时工具,看似原理简单,但制作工艺非常麻烦,所以并不适合大量生产。”
在古代,*常被用来计时的工具包括日光、水滴、滚珠等等,但这些办法限制太多,“滴水计时体积庞大又需要专人管理,一座水钟常常要七八个人伺候;靠太阳光影变化计时,到了阴雨天及晚上就会失去功能。”陈凯歌感叹,古人对于计时孜孜不倦的追求,其实也反映了他们惜用时间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