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古代龙骨水车的历史说明
日期:2025-04-30 01:35
浏览次数:889
摘要:
古代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亦称“龙骨”。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因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用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东汉末年的马钧在魏国做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
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就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
人力龙骨水车是以人力做动力,多用脚踏,也有用手摇的。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学者完颜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关于龙骨车的叙述比较详细。
它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两丈,宽4寸至7寸不等,高约1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1尺,用来安置大小轮轴。
在行道板的上下处,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子连接起来,这很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车”。
人力龙骨水车因为用人力,它的汲水量不够大,但是凡临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可以两个人同踏或摇,也可以只一个人踏或摇,很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